從孟非說給“熊孩子”弄一節(jié)專用車廂說開去
呂福生
國慶期間,孟非坐了一趟高鐵,期間應(yīng)該是有孩子的吵鬧跑跳讓孟非不勝其煩,于是就發(fā)了條微博,說為什么不能有熊孩子和父母的專用車廂。
孟非微博一出,立即引來一片“滅燈”,理由當(dāng)然很充分,比如,那是不是也應(yīng)該設(shè)立“熊孩子餐廳”“熊孩子商場”?并有文章指這篇微博里透出了孟非的自戀與偏見。且不說孟非是不是自戀和偏見,也不說設(shè)立“熊孩子餐廳和商場”是否抬杠,今天就說說這所謂的“熊孩子”。
第一,熊孩子的問題不在孩子,全在父母,板子不能打在孩子身上。
孩子天生都是最好的。他們天生愛學(xué)習(xí)愛思考,天生愛做事愛勞動,天生具有同情心愿意與人為善愿意幫助別人。因為如果人類天生不是這樣的,那么,咱們現(xiàn)在就還是住在林子里的猴子和大猩猩,哪會成為現(xiàn)在還能對“熊孩子”品頭論足的萬物之靈?天生都是像天使一樣的孩子咋就變成熊孩子了呢?是家長和老師錯誤的教育!驕縱自然是熊孩子產(chǎn)生的原因,包辦和強制也同樣是呀。
蒙臺梭利曾經(jīng)出過一道題,兩組孩子分批進入玩具教室,一組孩子進去,一看滿眼的玩具,立刻歡呼一聲就沖向玩具;另一組孩子進去,他們先是東瞅瞅西望望,然后才各自走向中意的玩具。問,哪組孩子是正常的?一般情況下我們會以為,第一組是正常的,因為孩子天性喜歡玩具,一見玩具自然樂開了懷。而第二組之所以見到玩具很安靜,就可能是因為父母管教的嚴(yán),因而形成了謹(jǐn)小慎微的習(xí)慣。但實際恰恰相反,第二組才是正常的。第一組之所以表現(xiàn)的歡呼雀躍,恰恰是因為平時父母管多了,在這里是自由的,因而一下子就興奮起來。而正常的孩子,對環(huán)境首先具有觀察的本能,并有保持秩序的本能(秩序敏感期),因而面對滿眼的玩具也仍然保持了安靜與平和。
再回到那些不問自取亂拿東西、公共場所大聲尖叫亂跑、坐電梯亂按樓層、亂翻別人東西的所謂“熊孩子”,產(chǎn)生的原因也就是兩個,一個是父母的驕縱,一個是平時父母的包辦強制(也就是管得太多了),熊孩子只不過是父母錯誤教育的受害者,對這樣的孩子,應(yīng)該是同情,而不是厭煩。父母生病,不能讓孩子吃藥。“熊孩子”的黑鍋也不能讓孩子來背。
中國所有的家庭教育問題,都應(yīng)該是教育父母,而不是教育孩子!
第二,還有很多所謂的“熊孩子”并不是熊孩子,那是充滿了好奇心與想象力的孩子。比如,孩子穿著剛買的新鞋,非要踩路上的小水洼;穿著剛買的衣服,非要在地上爬;新買的電動玩具小汽車,才玩兒了一天就拆的七零八落;正在包著餃子,她突然把碗里的面粉撒向空中;剛裝修好的房子,蘭舍硅藻泥的墻面上他就給你涂上了鴉......這些孩子可都不是熊孩子呀!這些孩子都是有豐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,他們的那些看似熊孩子的做法,都是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體現(xiàn)和發(fā)展。就像撒面粉的那個孩子,問她為什么這么做?她滿眼沉浸在想象中說了一句“下雪啦”!而好奇心與想象力,又是創(chuàng)造力的源泉!都說想培養(yǎng)孩子成為有創(chuàng)造力的人,不保護好他們的好奇心與想象力,那就根本不成!而好奇心與想象力,又只與童年和同心相伴,只能保護,無法培養(yǎng)。沒有好好保護,長大之后就隨風(fēng)飄散了。
很多父母總想著,能不能既不產(chǎn)生所謂的破壞性行為(比如在墻上涂鴉),又能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與想象力,比如給孩子買一塊涂鴉板,只在板上涂。但孩子很可能不涂了。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只能在一種近乎完全自由的環(huán)境下才能綻放,這一塊涂鴉板就把他局限了。
在自己家里,只要孩子的行為不會對別人或自己造成身體傷害,那就給他自由!在外邊,只要孩子的行為不侵害別人的權(quán)利不會讓別人感到不適,那就給他自由!
在公共場所影響別人的種種行為,是需要糾正的,但不應(yīng)該是怒懟孩子,父母要承擔(dān)責(zé)任。在飛機上火車上,我們經(jīng)常都會遇到對這樣的孩子,但是說真的,我從沒有厭煩過,我真的只有深深的同情——這些孩子不幸生在了一個不懂教育的家庭。
教子有方家庭教育系統(tǒng)解決方案